当前位置: 行业资讯

全球巨头巴斯夫工厂爆炸,背后没有这么简单

2024-08-02admin3664

7月巴斯夫一工厂发生爆炸,事故发生之初,外界一直盛传事故工厂为乙烯、丙烯和丁二烯的生产装置。有的人说巴斯夫工厂偶尔出现问题,可能是“意外”,当然也存在其它可能。突如其来的声明,让人不由产生联想。7月31日,巴斯夫发布更正声明称,事故装置为生产香原料和用于维生素生产的前体。目前,国内维生素生产企业已经集体停止报价。而贸易商们纷纷上调对外报价,其中维生素A(VA)报价2天飙升53%,维生素E(VE)报价2天上涨20%。部分A股上市公司如新和成大涨10%。发生爆炸,产品涨价,等等,这个套路很熟悉。先讲一个故事,三星集团旗下有一个生产内存条的工厂,在我国没有完成内存条国产化生产之前,三星工厂一直有一些奇怪的事情发生:工厂停电、突发洪水、车间起火、电脑中毒等等……

每一次事故发生后,内存、闪存、硬盘等产品价格就会上涨。

大概在2022年前后,国产厂家长鑫把中高端内存条实现国产后,外国工厂的“小毛病”似乎消失了,产品能稳定生产了,价格也下降了。

套路是不是有些熟悉?

有样学样,有些企业也时不时出现各种“意外”,比如停产检修、封盘报价、停止供货等等、目的就是让产品涨价,促使生产成本向下游转移。

国内之前有炒作原料“纯碱”“铝锭”“钛白粉”等等,为了促使原料价格上涨,都采取过类似的方法。

有的人可能会说:既然知道要涨价,我不买不行吗?或者我提前买,规避风险?

第一:化工原料是必需品,一般情况下是供需平衡,有多大产能就有多大消耗。就像人吃饭一样,一日三餐比较稳定。突然之间,“供应”断了,就会导致供小于求,产品自然是价高者得之。

第二:提前囤货可行。提前购买需要考虑仓储风险、运输风险等等,为了降低风险,很多企业会采取套期保值的手段规避部分风险,部分企业会与企业签订长期协议价格,需要满足最低采购量,才能享受协议价格。

大部分原料属于卖方市场,下游企业都是随行就市,并没有能力和上游原料企业“议价”,上游一旦涨价,客户又催着要产品,只能忍痛高价购买原料。

这就是历史上反复出现的“涨价去库存”阳谋:不买,看着原材料涨价,失去客户;买了要承担额外的成本,赚不到钱。

现在涂料行业想去库存,在不同的周期也有不同的策略。

有人说,涂料现在供过于求,怎么能实现“涨价去库存”呢?

从逻辑上来看,去库存有两种途径:第一,源头控制增量,也就是控制涂料供给,减少库存量;第二,终端增加需求量,也就是让更多人有能力、有意愿、有需求的人买涂料。

时间回到2015年,房地产那一拨去库存,棚改货币化安置,大量的城中村拆迁,很多人一夜暴富,需求源源不断的诞生,热钱开始流入楼市,涂料供小于求。

而现在,建筑涂料的需求更多的是来源于“房屋改善置换”,需求量没有那么大了,只能从源头上减少涂料的产能,尤其是低端的落后产能。

必然会有一批只能做低端的涂料企业退出,对于有能力卖品牌、卖服务的企业,等供需重新达到平衡时,又能迎来时代的红利,赚到一笔钱。

届时,我们国家也会有像巴斯夫一样的企业诞生,从源头掌控议价权,蔓延到下游的各个行业。

或许这个巨头已经来了,有的人意识到了,有的人还后知后觉。

 

139 2900 4586